2024年5月27日上午,鸿利线路检测官网入口(中国)惠志丹等四位访学博士生为全院师生作了系列学术报告。百余名师生通过线上线下方式参会。
第一场报告是惠志丹汇报的《拔尖大学生的“空心化”现象及其治理一基于自我决定理论的质性分析》。报告从拔尖大学生“空心化”现象的动机表现出发,基于自我决定理论具体探究有助于学生克服“空心化”的受控性因素以及学生去“空心化”的自主性因素。研究采用质性研究方法,根据目的性抽样对国家奖学金获得者进行访谈,分析指出拔尖大学生的无动机状态可能只是在过渡时期所必然经历的心理反应,应避免将其“妖魔化”,而应当优化学校教育制度和人才培养方案,给予学生适宜的成长空间,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和自由探索,并提供必要的行动支持。
第二场报告是吴晖汇报的《数字时代的大学治理: 理论逻辑、现实挑战及其实施策略》。报告从数字时代下大学治理的内涵与特征出发,指出数字时代的大学治理本质上是通过采集、整合和管理数据实现对大学的现代化治理,为大学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全面、科学、精细的管理与决策。数字技术具有可采集、可分析、可决策、可依据等特征,但最终都需要服务于大学治理过程,数字时代的大学治理核心应实现从数据到人的转变,坚持以“人”为中心,以“数据”为手段。面临来自治理理念、治理主体、治理工具等方面的现实挑战,大学需从树立人本治理理念、厘清治理主体权责、完善监管机制等方面逐步完善治理体系,使数字技术治理更加规范和制度化。
第三场报告是张蕾汇报的《什么影响了江西省高职大学生职业胜任力?——基于12所高职院校的SEM和fsQCA分析》。报告基于职业胜任力理论与院校支持理论,从多个视角构建江西省高职大学生职业胜任力影响因素模型,探究其中的影响机制与组态效应,指出院校支持与教师水平对高职大学生职业胜任力生成具有关键影响作用。此外,专业认同*学习投入的组合作用能够解释更多的高职大学生职业胜任力样本案例。最后,报告从高职院校在提升高职大学生职业胜任力方面的策略措施出发,提出需要构建师生双向协同生态格局,帮助学生形成专业认同与身份认同,以强烈自我内驱力提升职业胜任力与核心竞争力。
第四场报告是黄丹汇报的《批判创造思维对本科生个体创新行为的影响:创新工作参与的中介与目标清晰度的调节效应》。报告在对批判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分别进行概念界定后作了进一步比较,指出二者均需要对事物的特征、类型等进行具体分析和准确推理,以此来触发个体的行为。在分析梳理既有文献后,研究构建了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目标清晰度、创新工作参与、个体创新行为的关系模型,通过问卷调查与数据分析的方式逐一验证研究假设,指出应科学构建本科生的目标体系,充分发挥本科生批判创造思维的重要作用,努力提升本科生创新工作参与水平,最终促进个体创新行为的产生。
(图文:涂思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