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17日上午,香港大学教育学院语文研究与教育学部助理教授蒋联江为我院师生作了题为《生成式人工智能与高等教育中的数码素养研究》的学术报告。百余名师生通过线上线下方式参会,报告会由我院郭建鹏教授主持。
报告伊始,蒋联江助理教授从生成式人工智能(以下简称GenAI)的应用场景出发,逐步剖析其对学生与教师的积极影响以及GenAI的核心内涵。随着GenAI的普及使用,其应用范围涵盖了文本、编程、图像、音频、视频、3D模型以及其它多个方面,对高等教育领域中的各个主体均产生了显著影响。对于学生而言,GenAI有助于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增加接触近似真实的语言环境的机会,提供即时反馈并提升自我调节学习技能和学习自主性等。但与此同时,这也有可能导致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时作弊或产生依赖心理。对于教师而言,GenAI能够减轻教师的一部分任务和负担,帮助教师理解学生的需要并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指导。从本质上讲,GenAI不是作为“自主的心灵”在运作,而是一种程序化生成的镜像,反映了其训练数据中嵌入的语言模式。
紧接着,蒋联江助理教授指出GenAI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例如GenAI进一步强化了算法的权威,但其得出的结果并不一定就是人们想要的精准答案,这为高等教育带来了更多挑战。对于高校教师而言,一方面存在着过度依赖技术的现象,另一方面由于技术让教师行为变得可测量化,教师被要求更高的主观能动性并且需要和GenAI在知识的权威性方面进行竞争。以ChatGPT为例,无论是在外语教育方面,还是在高校中的学习、教授、评估和科研等方面均产生了正负两方面的影响。之后,蒋联江助理教授结合最近的一份研究,展望GenAI对高等教育未来的影响:传统的人际关系将有所转变并被重新建构,需要面对的将是多重挑战与丰富机遇,这要求人们必须具备一定的数码素养。他阐明数码素养是一种识别、掌握和批判性评估人工智能技术及其影响的能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数码素养框架进行了构建,其包含信息数据素养、沟通与合作、数字内容创造、安全、问题解决、设备和软件的操作以及职业生涯相关的竞争力等方面。蒋联江助理教授介绍了自主模型和与之相对的社会模型,强调数码素养不仅意味着培养一项技能,还需要体现在社会实践当中,数码素养的内涵正不断朝着纵深方向发展,其中的批判性思维是必需的构成要素。最后,蒋联江助理教授通过两个例子呈现出GenAI的运用现状以及对学生的影响,结合自身研究分享了人机合作多模态写作模型、面向新社会读写素养的(语言)教师专业发展模型等,阐发了自身对GenAI的思考与探索。
报告结束后,线上线下师生反响热烈,纷纷就GenAI时代下高等教育领域的人才培养、评价标准、应对策略等方面进行提问与互动,并且就人工智能生成的知识是否能够被称为真正的知识与蒋联江助理教授进行了探讨。郭建鹏教授对本次学术例会进行了总结,指出GenAI为高等教育带来的是根本性的变革,本次学术报告对我院师生有很强的启发与指导意义,可以将学到的经验做法融合到教学实践当中。
(图文:涂思言)